2024年,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53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国审,4个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荣获1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获批1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造3年新增3家新佳绩。
农业节水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揭牌,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9.6亿元,同比增长18%。
新增陕西省级瞪羚企业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家……
亮眼指标的背后,是杨凌示范区扎实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升级扩能,“三项改革”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效能不断增强。
政策引领 激发创新活力
作为科教资源禀赋的城市,如何激发创新端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是推进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
2024年,杨凌示范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出台14条“硬措施”,推进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政策引导,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松绑”,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宗勤就是这项政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之一,在“三项改革”机制下,他带领科研团队来到渭南市合阳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试验站,进行优良葡萄品种的引种和选育、开发配套栽培技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合作社+”“三产+”等种植模式,被誉为葡萄种植的“活字典”。2022年,凭借在基层一线的推广成绩,他晋升为推广研究员。
在“三项改革”的推动下,2024年杨凌示范区探索打造“企业+团队+基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新增了19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线下推介了166个项目,还吸引了3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三项改革”的持续加速,让杨凌示范区的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
科技成果 赋能产业腾飞
陕西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板块,特别点赞了杨凌示范区在现代种业创新方面的突出成绩。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杨凌良科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成为继伟隆、荣华种业后,杨凌乃至陕西第三家此类企业,至此,杨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已覆盖小麦、油菜、玉米三大主粮油作物,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杨凌示范区成果丰硕。先正达杨凌育种技术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基地等相继建成投用,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强化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种业创新提供坚实平台支撑。
杨凌示范区,正凭借着实打实的数据和成果,在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示范推广 扩大辐射效益
2024年,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国家队”引领作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多管齐下,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在示范推广层面,杨凌示范区全面优化350个示范推广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年推广面积达1.2亿亩,创造效益超300亿元,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彰显推广成效。
每年8月底,在甘肃民乐县杂交油菜制种示范基地,千亩油菜花海引来不少游客拍照。在这里,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通过平台建设、科企对接等方式,开展育种科研创新与技术攻关,育成的特异性油菜新品种被广泛繁育推广。
“我们在基地常年开展春油菜杂交种子生产,每年制种面积都稳定在1500亩以上,生产种子20万公斤以上。”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专家韦世豪介绍,到2025年,基地的油菜新品种推广面积将达120万亩,将创造经济效益约1.5亿元。
此外,杨凌示范区持续擦亮“杨凌农科”培训品牌,深化市区农业科技合作,59个合作项目加速落地。通过开展各类农业培训4.6万余人次,帮助413名学员获得杨凌职业农民技术职称,为农业发展培育大量专业人才。
杨凌示范区通过抓示范、促推广、强辐射,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稳步迈进。
创新平台 赋能产业发展
2024年,杨凌示范区紧扣“三区三高地一基地”建设目标,全力推进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在平台示范引领上,3项案例入选省级典型,农业节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进一步凸显了农业总窗口总平台的关键作用。秦创原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9.6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8%,创新活力十足。
在赛事活动推动方面,成功举办第12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第3届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凭借大赛的影响力,吸引23个优质项目落地杨凌示范区,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人才队伍建设也成果丰硕,新增陕西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7支、“新双创”队伍35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人力保障。
在金融支持力度上,通过投放“科创贷”3050万元,以及面向科技型企业贷款4.25亿元,让政策红利实实在在惠及企业,为杨凌农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杨凌示范区将紧紧锚定“三区三高地”与“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目标,抢抓省部共建机遇,深化区校融合发展,以奋进之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挑现代农业“国家队”的重任,引领旱区农业创新发展,奋力开创农业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