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常州高新区作为创新高地,多方举措协同发力,一直在激励科研、促进转化上下功夫。从不断搭建创新应用新平台,到建立全国重点实验室,再到吸引顶流科研“智囊团”不断加盟……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端和产品供给端对接,提升创新平台能级,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常州市新北区科技局局长吴雪强说,破解科研、经济“两张皮”,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关键。当前,常州高新区按照“培育一批、提升一批、转型一批、适时引进”的思路,积极探索“一平台一产业”模式,建立了 14家重大创新平台,持续加大创新平台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应用推广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在全市率先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制高点,引进黄和院士领衔的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大楼全面启用,天合光能与复旦大学共建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积极组织重大创新平台与区内重点企业开展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
日渐成熟的创新平台,让常州高新区拥有了一座座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桥头堡”——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获批江苏省合成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并新落户赛桥生物、中合基因等优质项目14个。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及其在航空航天等5大战略领域的应用,重点攻克先进碳纤维等5类关键技术。
吴雪强表示,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源,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保驾护航。常州高新区将以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总目标,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的创新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从“横”“纵”两个维度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横向上依托智慧能源、碳纤维、合成生物产业既有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型”平台,通过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南师大合成生物研究院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产业发展更有活力。纵向上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行业关键节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型”平台,天汇空间、安泰创明等创新平台聚焦卫星遥感、储氢材料和永磁材料等行业细分领域推动科研技术变革,汇聚优势创新资源。
创新支持方式,优化机制体制,也营造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是激发创新平台生态活力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常州高新区建立多元的参与机制,持续实施人才计划项目,持续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以“一院一策”设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孵化项目数量、技术成果产出等考核目标,明确个性化发展思路,发挥好绩效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建立项目遴选体系,采用“拨投结合”项目模式,财政资金按科研项目投入支持,获得社会化融资后,前期投入转化为股权。建立人才激励体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常州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3.95%,完成高技术投资96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8.8%。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达9个,获评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达87个。拥有1家独角兽企业,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64家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71家。拥有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8家、联合创新中心15个、联合实验室3个,全区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86.4%。